帝国和教会组建魔导化十字军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世界,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常年和帝国处于对峙状态的天朝。

说到十字军各国都有所耳闻,而关于宣言中所提及的魔导化,传到各国后,让大部分人都有些疑惑,谈及皆不知其所云……

天朝历甲寅年五月廿八(帝国历1914年6月21日),大明帝国皇城,晨

午门外甲士旗仗尽列,皇帝架六马金车先入太和门,入殿,等待身旁太监取来玉冕衮服和玉簪。

以黑金两色为主的冕服宽大的双袖上,分别纹有金银双色日月,金红色镶边的领襟下,自胸腹、腰部直至下摆处,纹有青、黑、金三色神龙纹饰。

皇帝玉冠之上前圆后方的铜制綖板前后,各有十二根用五彩的丝绳精编而成的金旒,每根金旒都穿五彩玉珠十二颗,每颗间距一寸。

綖板的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着黄玉,用作垂于两耳之旁,称之为蘣纩充耳(象征着皇帝至高的尊严和尊贵),帽卷用玉草作骨架,(如果是冬天便用皮革),玉冠冠身裱有玄色(偏青黑色,青蓝色)纱龙纹,里裱由朱色纱组成。

当真是华美无比。

太监将玉冠给皇帝戴在头顶上,为皇帝穿上玄衣黄裳的冕服,并为其整理好后,将取来的玉簪递交皇帝,皇帝亲手将玉簪穿过帽卷两侧用金片镶成的纽孔,随后便安坐于大殿玉案之后的金座之上,等待百官入朝。

少倾,鸿胪寺等掌管司仪的属官和太监们携带表案先众人一步入殿前等候。

咚,咚,咚,随着殿前三通鼓罢,悠长低沉的钟鸣响起,远传皇宫内外。

此时穿好朝服立于午门外的百官准备入朝。

通赞、赞礼,宿卫官、诸侍卫及尚宝卿(掌宝玺、符牌、印章的五品官)和诸多侍从先入太和门。

而后鸿胪寺及司礼太监高声传唤上朝,此时文武官员方才分左右两列齐进,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

百官行至殿前,尽皆开始跪拜,起而次拜,然后起身入殿门。

进殿分两列站好位置后,再拜并齐声高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免礼,平身。”

皇帝言罢,百官皆起,然后看向今天没有穿常服而是穿着正式衮冕的陛下,都有些不明所以。

此时司礼太监高喊道:

“陛下早朝——,众大臣,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伴随着司礼太监尖锐的嗓音落下。大臣们开始互相观望,最终都看向文臣首列中,那一身黑色官服的内阁首辅,内阁众五品官中,唯一一位兼领正一品官位的太师张鸿懿。

位于群臣首列,苍髯皓首的张鸿懿双手并持玉板,出列向前一步。

张鸿懿眉目轩朗、长须,崭新的朝服上折痕分明,虽年事已高,但外表仍显英姿焕发。

他抬首看向玉阶上穿着正式冠冕的皇帝,心中便已明圣意十之七八,知道陛下今日是要断国事,随开口道:

“陛下!老臣有要本要奏。”

“张太师请讲。”

“启奏陛下,老臣得报,夷人诸国近日连番扩军备战,剑锋所向,直指我朝,大有来势汹汹之意。贼夷来者不善,此事陛下万不可等闲视之。

老臣在此请陛下下旨谋划军机,商讨对策,加紧整军备战,早定大事,以免贼军犯时,应对不及。”

“嗯,此事朕也早已有所耳闻,正想与诸位爱卿商议,不知众位大臣都有何高见?”

“陛下,微臣以为,此事不必过于忧虑。”

“哦?爱卿此话何意?”

说话的是同样与张鸿懿位列三公的,官服上纹有正一品纹饰仙鹤的当朝太傅,刘文博。

”我大明自太祖武皇帝起,金戈铁马征战得来的天下,传至陛下历经二十八帝,尽皆为明主贤君。

稳坐江山近六百年,及至郑郃郑祖师爷,率我大明雄舟千乘,天师百万,远赴海宇,传我文化,讼吾国名,至此万国朝拜,百邦臣服,大明乃称天朝。

近六百载煌煌岁月,即使是近百年来的洋人崛起,大兴工业之改革,几十年前领先世界的洋枪洋炮,亦未能击垮我大明的皇运。

况且如今我大明带甲百万,城池、兵马、税赋皆数倍于洋人。

天朝坐拥神州,天下州郡的英才俊杰,数不胜数。

倘论军事技术之强盛,如今我大明枪炮技艺制作精良,士卒训练有素,沿海遍布玄武大炮,但凡夷人稍有风吹草动皆无法避开我天朝遍及诸属国的耳目,若论兵略,我大明自古便有孙圣兵法,远胜夷人战术百倍。

更无论外交权谋,治理百姓,文化仪礼...等等,这些自不必说,纵使那洋人驾蒸汽火车亦难望我天朝之项背也!

因此陛下只需北结沙皇,固守沿海,广布重炮,即可高枕无忧矣,因此恕臣直言,张太师所忧虑者,实为疥癣小疾,若太过严正对待,不免为诸国所耻笑,有失我天朝国威。”

“刘太傅此言差矣!”

同是文官队列中的一名大臣闻言,激动的站了出来。

“老太傅既提孙圣兵法,怎不知孙子开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