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到要回去的时候,三娘就有些走不动了,最后是几个人一起乘车回去的。

&ep;&ep;既然三娘要经常出门,归家后郭家祖父便挑了两个有点儿骑射功夫傍身的婢女安排到三娘身边,还择了个老兵转行的车夫专门接送她往来。

&ep;&ep;对此,郭家祖母很有些犹豫:“三娘想学琴,请女师来家中教便是了,哪有让这么大点的小孩儿来回奔波的道理?”

&ep;&ep;还有抄书的事也是,家中又不是买不起,何必让孩子吃这个苦头?

&ep;&ep;郭家祖父说道:“你又不是不知道三娘是什么脾气,她若想做什么事却做不成,一准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香。到时候你难道不心疼?”

&ep;&ep;郭家祖母一时语塞。

&ep;&ep;那么可爱一娃娃,谁舍得看她蔫巴巴的模样?

&ep;&ep;与其到时候再改了主意,还不如遂了她的意。

&ep;&ep;郭家祖母只能说道:“还不是你惯出来的?仔细把她给惯坏了!”

&ep;&ep;郭家祖父捋须说道:“我为官这么多年也算攒了些家底,惯坏了我也养得起。”

&ep;&ep;话里的偏心那是藏都藏不住。

&ep;&ep;到了他这个年纪,想疼爱哪个孙子孙女哪有人管得着。何况他对其他小辈也不差,只是他们自己没有晗娘这样的机缘罢了。

&ep;&ep;若是他们也能有这般志气,他又岂会不支持?

&ep;&ep;第21章

&ep;&ep;王氏得知三娘出一趟门便给自己加塞了几样功课,忍不住抱起女儿说道:“你一个女孩儿,何须这般辛苦?”

&ep;&ep;三娘说道:“不辛苦!”她信心满满地给她阿娘画大饼,“等我以后当了官,一定给阿娘挣诰命。”

&ep;&ep;王氏闻言有些忧虑。

&ep;&ep;须知大唐最有名的女官上官婉儿便是死于当今圣上之手。

&ep;&ep;上官婉儿当年多风光啊,皇帝赐宴、群臣写诗,便是由她坐在高高的彩楼之上择选最佳的诗作来谱曲奏乐。那些文臣们写的诗稿自楼中乱落如雪,无人敢有异议,只能各自取回。

&ep;&ep;连当时名盛一时、堪称律诗先驱的“沈宋”(沈佺期与宋之问)二人也在其点评之列。

&ep;&ep;王氏出身名门,对上官婉儿这些不为寻常百姓所知的事迹多有耳闻。她女儿只是说着玩还好,倘若真叫她闯出点名堂来了,焉知她不会步前人后尘?

&ep;&ep;只是这些事她又不好与五岁大的小孩儿说,只能摸着她的脑袋叹息道:“阿娘不求你大富大贵,只求你能一生顺遂。诰命什么的,你阿耶与兄长们若是有本领自会给我挣来,没有的话也不强求。”

&ep;&ep;三娘鼓了鼓脸颊,觉得自己被亲娘给瞧扁了。她倔强地说道:“他们的是他们的,我的是我的,不一样。”

&ep;&ep;王氏道:“好好好,我旁的诰命都不要,只要阿晗给我挣的。”

&ep;&ep;三娘这才满意地点点头,抱着她阿娘开开心心地贴贴半天。

&ep;&ep;当天下午,三娘就拥有了一把入门级七弦琴,这琴不是什么名家手笔,音色远不如王维那把好,不过她还是很高兴,兴高采烈地把几种基础指法练了半天,直至能够流畅地弹出她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几个音调了,才让人帮忙抱着她心爱的新琴到处找人献宝。

&ep;&ep;简直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她拥有了一个特别厉害的老师。

&ep;&ep;证据是王维随便教教就把她给教会了!

&ep;&ep;家里人都是看着三娘长大的,对她的好记性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因而也并没有太吃惊,只是忍不住在心里犯嘀咕:可怕的难道不是你随便学学就学会了吗?

&ep;&ep;当然了,对于勤奋好学的小朋友,所有人都是以鼓励为主。

&ep;&ep;三娘第二天便屁颠屁颠地跟着钟绍京去他家拜访,按照计划开始自己的抄书大业。

&ep;&ep;钟绍京这位越国公算是一品大员,府邸规模比贺知章家要大得多,三娘走在里面感觉像在逛大荐福寺似的。她边跟着钟绍京与贺知章往里走,边跟钟绍京感慨:“您家可真大啊!”

&ep;&ep;钟绍京睨了眼她迈到最大也走不出多远的小短腿,笑着询问:“要不要让人抱着你走?”

&ep;&ep;三娘道:“不用抱,我现在可能走了。”为了表示自己确实很能走,她还特意把步子迈大了一倍,只差没跨成一字马。

&ep;&ep;钟绍京:“……”

&ep;&ep;倒也不必这么努力。

&ep;&ep;一行人走到钟绍京的书房,三娘很快被里头琳琅满目的书画以及文房雅具给吸引了。他家书房老大一间,不仅典籍摆了好几架子,书画更是多不胜数,光是二王、褚遂良等人的珍贵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