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老伯趁馆长巡查向馆长推荐:“这是新来的志愿工作者,叫伊绍贤。”馆长肃然一问:“你也姓伊?”我不敢多话,便爽快回了个“是”。“我叫伊永年,是这儿的馆长。你常来吗?”

“算吧,我总是坐在雾月的窗边,这里有些吵。”

“那没法子,你就多管管吧,对了,政府的招聘讯息你看了吗?”

“看了,我还报考了。”

“那就好,我们这儿缺人缺得慌,你要考上了,做的事更多了。”伊馆长说完便走。

“老伯,你怎么称呼,做多久了?”

“我退休就在这儿做了,才二年多,姓潘,名鼎新,人都叫我潘叔。”他忙问了招呼,“潘叔。”

介绍了大体情形,潘叔引我到楼下办公室,逐一介绍,“这是许清,都叫她清姐”“这是胡晓琴,你叫她阿琴吧”“这是程娴贞”“这是何叔衡”“那是郭子成”“那是梁少玲”……“还有两名同事今天休息。”

我往侧旁的表格,他还没见到周兰、霍美玲两人。潘叔让他向上三楼收拾书籍。

三层楼梯道,设在杂志室的附近,是一条狭窄的折叠式楼梯,行人上落多有不便,而且楼梯所镶嵌的玻璃除了美观,真说不出实用,非但隔不了音,还像个小喇叭,就算一楼有些高音,三楼也是一清二楚,平日内因此增添不少热闹,图书馆像极了菜市场,至于隔火更不用说,多敲几下也会有要掉出来的感觉,我忍不住要问:“谁设计的楼梯?”

“我也不知。”潘叔继续说,“伊馆说是香港的一个设计师,还得了国际奖。”

我想,“走都走不好,还敢是国际水平?”

“这是甚么?”他指着距楼梯不过50厘米的大箱子,在一到三楼皆明见,都接天花板到地面,用木板围蔽,活像个巨型微波炉,潘叔“哦”了一下,“电梯”。

“才三层就安电梯?”

“伊馆说是方便运书,免得一次性拿几十本走上来太累。”潘叔补充说,“有电梯,我也懒得走。”

“施工怎样?”

“这些工人很懒的,下午才来。”

“不怕吵?”

“幸好他们来了,楼梯道就没太吵。”潘叔似很满意。人管不住嘴,图书馆也免不了俗。

楼梯上来,往右就是阳台,栽了几盘鸡蛋花树,两个环形大花基,环圈是座位,圆心是普通的花草,推门即出,我走走看,马路对面的市民广场他无心欣赏,望一下,正是个花基,昨日那夜,人就站在这处,但他今在何处?抑或,他根本是非人类的生物?

“你出来干嘛?“潘伯忙问。

“平时有人出来这儿吧?”

“最近风大,也没人出来。”潘叔说话总是没表情的,“晚上风大,最好别出来。”

楼梯左侧是坐班的柜台,往后能看到阳台,不过有十米远,夜里阳台又没灯,我一整日坐在前台帮读者借书、还书,不时往后久望,始终没见有人影,眼花了吗?

十年前眼花了昨日又眼花了,梦里还眼花了,真是纯属巧合?“别想太多”我自言自语道。

不由自主地向右一看,那巨型木箱正在吵翻天的施工中,我突然昨天刚问过潘叔那是什么,可今天怎么又问了?而且,潘叔也没记得?

巨箱的声音突然停止了,我没留意,一会儿灯也灭了,楼上的人开始议论纷纷,不知怎回事。“娴贞姐”,我赶忙询问一楼的程娴贞,“一楼也停电了吗?”

“没有”,对讲机那头传来,“你让读者先别动,装修工人正上楼去察看。”

“轰”,巨箱后却传出大响,我赶忙往去查看,这是施工队设的一道木门,平时有钥匙方可打开,当然钥匙是在施工队手上,而今,径自打开。

我顾没上惊恐,就拿着照明灯进去,四下一片空旷,竟有一个人站在左侧,表情僵滞,衣衫带泥,此时被吓住了,向右退了三步,却没有恐慌,仍是拿照明灯照了照,“是你?”木门很快被关了。

我继续相信这不再是场合了,“你要我救你吗?“这人点了点头。又问:“你,说句话,好吗?”

这人,正是昨日那夜的黑影,他开了口,泥沙有如细细水流,从嘴里倾泻而下,而且久久不止,好似有流不尽的沙子,有如瀑布。

“绍贤”,箱外传来潘叔的叫唤声,箱里仅余的两盏灯突然复明现光,他向上一望,又低下来,那“人”又没了踪影。我立刻去推木门,竟又锁住了,便又敲了几下,“潘叔,我在电梯里面。”

施工的工人掏出钥匙,解锁释人,“门锁上了,你怎进去的?”

“我说们自己开了,自己锁了,你信吗?”施工工人无言以对。潘叔没再多问,“不如,你下一楼吧?”

我到了一楼服务台,程娴贞看我的眼神有些诧异,“刚才,你进里面,看到了什么?”娴贞姐的问,也没让我缓过神来。

娴贞姐指了指右边的监控视频,又按了回放:只见巨箱木门上的锁松动,竟悬空自己打开,木门被里面的风吹开,不一阵子,我随手拿起照明灯照看,便走入电梯内,木门又自己关闭,锁又自己悬空上升,自己往下扣住。这视频中,仅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