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紧接着没多久,上一年的先进村子评比结果下来了。

&ep;&ep;村长收到上面的来信就一直长吁短叹,一脸愁容。

&ep;&ep;看样子,大湾村应该是没评上。

&ep;&ep;晚上村长喊着他和大队长一起喝闷酒,边喝边吐槽:“上头领导年年只看产量,看贡献,咱们村这么个情况,怎么给他们增加产量。”

&ep;&ep;说着又倒了杯酒,继续吐槽:“你看人家有的村子靠着平原,村里的土地比咱们多多了,就是去年天灾,粮产都是我们两倍多,有的村子全是鱼塘,以养鱼为主,去年也是收获不少。”

&ep;&ep;“再看咱村,看着有山有水吧,地没人家多,河也是几个村共有的,我就是把河填了也多不出来一块地啊。”

&ep;&ep;“去年晏初的事,我看上头还专门写了表彰的信登在报纸上发表,原以为会......”

&ep;&ep;陈晏初笑了笑,见义勇为这种事情,太小儿科了。

&ep;&ep;其实官场跟职场很像,领导们除了实打实的业绩,其他的什么都不看。

&ep;&ep;只听村长说:“你俩说说,我应该咋弄?今年要再有个什么不测,岂不是要村里人一起喝西北风?”

&ep;&ep;大队长挠挠头:“爹,这也不是你的问题啊?咱们村的地势就这样,地也不是说变就变出来的?”

&ep;&ep;“晏初呢,你有什么主意?”

&ep;&ep;陈晏初说道:“这个先进村子的评比标准只看产量和贡献,那我们把结果提上去不就行了?”

&ep;&ep;大队长笑了:“说的轻松,地是固定的,就算没有天灾人祸,粮产也是定量的,你说怎么提?”

&ep;&ep;陈晏初摇摇头:“谁说粮产改变不了?你有去人家产量高的村子实地考察过吗?人家土地是比我们多,可你有计算过每公顷产量的对比吗?”

&ep;&ep;“如果都经历过暴雨,人家每公顷产量还是比我们高,那就说明人家在种地上确实有一手,我们带点礼物,去和他们学习学习,回来了不就能用在自家地里吗?”

&ep;&ep;第112章重开扫盲班

&ep;&ep;两人愣住了,还没说话,就听陈晏初继续说:“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加一些附加的收入,就像去年上山摘杏,把杏一卖村民手里能多分点钱,到年底,假如真的收入不好,大家也能有钱过年。”

&ep;&ep;“刚刚说到地势,人家有地有鱼塘,我们这也有大山,果园那一片能结出这么好的果子,说明那一片适合种植水果,我们为什么要等着果园长什么再摘什么?而不是自己想卖什么就种什么?”

&ep;&ep;“牛棚的猪仔,现在不是刚抱一窝?如果多抱些猪仔,到年底不就多卖些钱,猪肉的价格不算便宜,可如果单靠牛棚那几个老弱病残来养,一年才能养几只?”

&ep;&ep;“现在家家户户养的都有鸡,说不得谁家就有个养鸡老手,上面不让村民自己在家养太多,可没说不让队里养,虽说鸡肉没猪肉值钱,但规模大了,收益也十分可观。”

&ep;&ep;这一番话直接把村长和大队长砸的晕头转向,村长酒没喝上头,听陈晏初的话却有些上头。

&ep;&ep;他神情有些激动,有什么东西在脑子里一闪而过,仔细一想,却没想起来。

&ep;&ep;紧接着,就听陈晏初继续说:“我刚刚说的所有事情,都离不开一个词,就是学习。”

&ep;&ep;“学习如何提高粮产,学习如何种植果园,学习如何养猪羊,学习如何大范围养殖,都是我们接下来的重任。”

&ep;&ep;“而想要学习,就要先扫盲。”

&ep;&ep;“这次扫盲,针对的不只是小孩子,还有村里年富力强的青年人。”

&ep;&ep;对,就是这个,村长一拍桌子,有些激动的想。

&ep;&ep;这番话,直接打开了村长的思路,解开了他长久以来的困扰。

&ep;&ep;大队长还有些顾虑:“扫盲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很多人安逸惯了,根本不愿意改变,总说学习耽误干活了,而且有些人上了岁数,根本学不会,两天不到就放弃了。”

&ep;&ep;陈晏初思索了一下:“那就设立一些职位,让他们竞争上岗,这些职位所获得的报酬,可以和最后的收益分红挂钩,学习的核心内驱力,就是钱。”

&ep;&ep;“以前扫盲看不到结果,过程又难,自然没人坚持的了,举个例子,如果一头猪的毛利是60,他们能分得6块,养个10头,就是60。”

&ep;&ep;“这还只是养猪的分红,农忙时还要下地干活,这么算,就是收成不好的时候,一个人一年都能分得百十来块。”

&ep;&ep;“而他们想要竞争上岗,就需要先学习,毕竟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养猪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